圓州率
🌐

Feature Image

碩一上學期回顧

心得, 研究, 人生
碩一上學期回顧: 大力出奇蹟,如果奇蹟沒有出現,那只代表不夠大力、求知使人愉悅、獨處和規劃。

圖片是這個寒假我規劃想做什麼,雖然沒有全部做完(其實本來也沒預期能全部做完就是了),但累積起來的成果卻是肉眼可見的。對未來迷茫,那就設定一個小目標,慢慢前進,總有一天能抵達的。

引言

趁過年回家換個環境,來回顧一下這學期好了!這段期間最大的心得就是「頭好痛!這就是長腦袋的感覺嗎?」每天都被課程和meeting追著跑,累是真的很累,但長腦袋的感覺(?)還真的頗好玩的;而說到充實感,現在回頭看看累積起來的總會有股不真實感,會有種「蛤?這是我做的嗎?🤔」定睛一看裡頭的破英文和各式暴力解code,「恩!這的確是我做的」。總之這樣摸爬滾打了一整個學期,學到的一項重大技能大概就是帶著未知的感覺繼續前進,以往總會糾結在一些小細節就駐足不前,這樣太過微觀的很容易迷路,反倒是用鳥瞰的方式,先了解目標在哪再前進才有辦法推動進度。

大力出奇蹟,如果奇蹟沒有出現,那只代表不夠大力

這是最近越來越信奉的工作原則。某課程期末考,給我們一星期的時間寫,然後口試半小時,而我們有不少人口試半小時被釘在黑板上釘好定滿,也有不少人被退件,但我則是八分鐘就出來了,一整個順利到很不真實,其實私底下則是硬著頭皮把推論寫完,推不動就是用更大力更暴力的寫法把證明寫開,一直堅持到奇蹟出現的那一筆,雖然總是把自己搞得灰頭土臉,但至少結果都還不算糟糕。小雞上工的腳本也是,javascript不熟、html的網站語法也根本不了解,但就是憑著滿腔熱血和code怪力(?)總是能把問題解決,至少啦,目前遇到的問題都能靠怪力讓奇蹟出現,所以現在要是有人尋求我的協助,我的建議有高機率是繼續堅持,更大力直到奇蹟出現吧!

求知使人愉悅

最近讀《超學習法》最有印象的一句話,相對應的,某朋友在meeting的心態是「寫越少,錯越少,能不講更好」這其實和我頗相反的,我還蠻期待每次的meeting,雖然準備起來又累又燒時間,但長腦袋(?)的感覺真的會讓人上癮。而嘗試新事物在某種意義上也算求知吧,客串了幾集podcast,也在寒假架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個人網站,真的很好玩,不敢說這算踏出舒適圈,但放下手機學點新知,就算沒有即時性的好處,至少比起遊戲提供的短暫愉樂,自我滿足的愉悅還更是更有意義一點。

獨處和規劃

可能是因為大學的朋友們都畢業了,而且寒假留下的人也不多,我有大把的時間都在獨處,想想這段期間總是著眼於當下,對未來的規劃似有似無的。所以趁還有點錢能生活和繳學費,這個寒假就沒打工,然後寫下想做的事,看寒假過後能做到多少。我發現過多的低品質社交真的只會讓自己越來越煩躁,而獨處之後很容易能冷靜下來,看著規劃的事情一件一件的完成,成就感和動力感自然就會出現,(雖然很容易搞到自己忘記吃飯、日夜顛倒,但工作效率是真的高)。爾偶有想到就會在IG更新一下工作進度,那些久沒聯絡的朋友居然也會出來回覆,尤其是個人網站,迴響比想像中的多,真心覺得有能力碰點code的人都可以試試看。話說回來,規劃未來其實不用多久遠,短短一個月的規劃其實也並非不行,給自己設定目標之後再一步一步的慢慢前進,堅持久了自然就能看到進步。

後記

過年被親戚問到「你們數學的碩論要寫什麼?」當下直接卡住🤔講了一個好長的回答,現在想到一個最長話短說的回答「解題,找個解個很難的題目解開他」雖然跟現實有點差距,不知道其他人怎麼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