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如何研究
統整
- 定義問題 / 目標
- 問題具體化
- 確立目標
- 大綱 (分而治之)
- 分解
- 解決
- 合併
- 知識回顧
- 大綱
- 優缺點與建議
- 來源
- 資源回顧
- 過往資源
- 人力資源
- 組織
- 資源統整
- 條列式重點
- 執行
- 自驅力
- 先求有,再求好
- 評估
- 是否達成目標
- 是否完整解決問題
- 量化結果
- 反思自身優缺點
- 表達
- 曝光,多重角度打磨
- 資源萃取
定義問題/目標
定義好問題才能對症下藥,確定好目標才知道怎麼執行。
有時我們會提出一個模糊的目標,例如說想變健康,但怎麼定義健康?因此第一件事就是把問題具體化,例如說減肥、運動或是改變睡眠習慣。
接著確立且量化目標,接著試著從不同角度切入,綜合評估找出理想的的目標。例如模擬學上的故事為例,因橋梁的交通負載不足,因此有位政府官員決定用模擬學來決定橋梁該如何擴建,他描述了數種拆除、改建或擴建之類的方案,且上述方案的確都能解決交通負載問題,但最終目標呢?成本最低?施工影響最少?可用年限最長?抑或是在給定成本與施工影響的條件下最大化可用年限。
大綱
接著擬定大綱,從 分而治之 (divide and conquer) 下手:
- 分解:將大問題拆解成小問題,如果小問題無法解決再拆成更小的問題。
- 解決:將小問題各個擊破後。
- 合併:把小問題拼裝回原始問題。
直式乘法某種程度就是分而治之的案例,原始問題 乍看複雜,但透過簡單的分解 ,和已知結果的 小問題配合加法,最後將已知結果的小問題組合回原始問題。
知識回顧
在做研究時別忘了一個問題:「為什麼只有你想到,其他人都沒想到?」其實大多問題都已經有人想過,且有嘗試過不同角度的切入方式,即在分而治之時選用不同的分解方式。而我們要做的事並不是重複發明輪子,而是站在巨人肩膀上遠眺,學會從過往的經驗發現更多可能。
在執行時有幾個要點:
- 了解大綱,不外乎是摘要與結論,別花太多時間在沒價值或無關的資源上。
- 思考優缺點與建議。
- 紀錄來源。
資源回顧
萬事起頭難,尤其是從零開始肯定是最難的;而我們往往不是一無所有,因此有什麼資源是能用上的?
- 以前的專案,資源復用的核心價值。
- 人力資源,或許周遭已有人嘗試過,僅是開口詢問就能獲得許多資源。
組織
整頓回顧時的資源,確保資源都在手邊隨時能取用,接著問自己幾個問題:
- 現有方案的優缺點。
- 還能改進什麼?
- 再次評估執行大綱。
- 回顧時的資源能用在哪裡?
- 把注意事項與建議列個清單。
執行
在執行時往往會遭遇挫折,因此要培養出自驅力,沒辦法解決問題不是你不行而是你暫時還不會。沉住氣,不會的地方就再次回到回顧,多學多看才能打破框架思考。
先求有,再求好,避免陷入局部努力,也因此先別急著優化。
評估
回歸一開始的問題與目標,現在的方式是否達成目標?更進一步的,現在的方式是否解決了問題?以健康為例,減重到了指定體重確實達成目標,那是否有完整解決問題?是否運動或睡眠等也是問題的一部分?
拿出組織時整理的清單,當前結果是否有達到理想的狀態?確保沒有剩下問題留下。接著量化當前成果與以往結果的進步,是否還存在改進空間?是否存在未解部分?能看見自身缺陷也是培養能力的關鍵。
表達
不說沒人會知道,確保自己的成果能做到最大程度的曝光,而不同的人能提供不同觀點,能有各種角度的打磨就是為成果再添一份光彩;而另一個有趣的事是資源會吸引資源,大概就是所謂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。
一般來說發布不會描述走過的辛酸血淚,然而可以記錄下執行細節,尤其越是痛苦越該紀錄,避免未來的自己再次發明輪胎,也給自己反省與成長的機會。
站在資源利用率的角度來看,執行的過程會有許多副產品或小筆記,然而未來的自己不可能會記得這些小細節,因此試著將有用的資源萃取出來,成為未來資源回顧能提供給自己的資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