圓州率
🌐

Feature Image

致踏上研究路程之人的一封信

心得, 人生, 研究
致仍在躊躇是否踏入研究之人。
   最後更新:

廣泛探索

先了解我們在台灣的教育現況

學齡前小學國中高中大學
歐美生活管理環境探索夢想尋找生涯抉擇培養能力
台灣考試讀書考試讀書考試讀書考試讀書考試讀書
生活管理
環境探索
夢想尋找
生涯抉擇
培養能力

我們從小就被灌輸:「你現在就先好好讀書,等長大之後再去做去其他事情。」這樣一個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的環境,我們的生涯抉擇其實像是博弈一般,全看你賭的好不好,賭到喜歡的、擅長的才有機會撐下去。賭失敗的呢?根據統計,約有半數的大學生是不喜歡自己的科系。

周遭有太多這樣的案例,虛度四年光陰,得出的唯一結論是自己不喜歡這個科系。到了畢業季,能不能畢業不知道,唯一知道未來不想做相關的工作。

與其因為選錯科系而後悔,不如再給自己一次機會,與自己好好溝通然後再去探索。

我們的確有經濟因素需要照顧,家庭或許不支持你轉學或重考。但我想點出,「如果不是跳級生,那大學入學至少已經19歲」,在民法中已經是完全行為能力人,是有能力、也有必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。

當然,也有聽過不少理由是:「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。」害怕失敗、畏懼離開舒適圈,或甚至單純的懶惰。但在嘗試前,何嘗知道新事物就是不適合自己的。

投資自己,永遠不嫌晚。

以大學數學為例,我們會探索到微積分、代數和幾何…等各種主題,假如選擇微積分作為主題;還可以繼續探索,極限、微分、積分等各種主題,假如選擇積分作為主題;還可以繼續探索,積分的數值方法、傅立葉轉換等各種主題。

上述的過程我們在不斷的「深入探索」,我們也可以「廣泛探索」,例如積分與幾何結合的積分幾何學,或與程式結合的積分求解器。無論何種方式,探索是永無止境的!過程學到的知識與技術,即使無法立即展現,也一定會在將來在你不知不覺中協助你。

嘗試創作

創作的價值

無論是想成為行業第一還是只想混口飯吃,我們都得面對一個問題

你到了新的機構或公司應徵,周遭的人與你拿著差不多的文憑。你要如何「說服」對方錄取你?

以碩士推甄為例,我的朋友在自傳上寫了:「我的興趣是統計」、「我的專業是分析」和「我會在暑假增進英文能力」。被教授說:「內容空泛,不具說服力。」

試想一下,如果拿出了統計研習營的紀錄,那能表現出你有興趣主動學習統計;如果拿出了數據分析的作品,教授一眼就能看出你有多少分析能力;如果拿出了多益的證書,即使分數不好看也還是能證明你有在努力。

我的那位朋友沒有作品、比賽、證照,也沒有助教的經驗,單純成績單好看。相較之下,我的分數不盡理想,但我有助教經驗與大量的作品,最終我正取,而朋友備取。

要怎麼說明你的興趣?要怎麼證明你的專業?要怎麼看出你在努力?拿出作品一目了然。

如果決定了目標,下一步必然是創作。創作不僅能證明你的價值,而且無論在任何專業,創作一定是進步最快也最有效的方式;唯一的差別只是在不同專業的創作方式不同。

創作流程

創作的流程大致如下

  1. 選擇主題:試著從多方角度去挖掘問題,你喜歡、關注或者前人的視角來發掘問題。
  2. 資料收集: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看的更遠。我們不可能獨自完成所有問題,發掘並運用資源也是重要課題之一。
  3. 問題規劃:為你的計畫構建藍圖!例如你想造船,也看了別人造船的經驗,那你想怎麼做?
  4. 實際創作:理想很豐滿,現實很骨感。各種技術瓶頸、資金壓力或時間限制都緊緊的壓迫著你,如何撐下去並跨過障礙將成為你最重要的資產。這部分有個經常被忽略的議題,「如何撐下去」,精神層面上穩固也是必修課題!
  5. 評估結果:回顧你的主題、藍圖與作品,記住一件事,作品不可能完美,你永遠都還有進步的空間。
  6. 修正問題:確定你的作品沒有疏漏、理論是否有特例或程式是否有BUG。
  7. 完成作品:往後退一步,欣賞一下你的作品。一定得要了解,沒有完美的作品,但我們仍能不斷往完美前進!
  8. 作品發布:只有自己欣賞的作品絕對不是好作品,不同意見能給你帶來不同的觀點。虛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是邁向成長的開始。

創作是一個「漫長過程」,過程是需要專業知識與實作能力;而我們也常會忽略掉專家為何為專家,因為「漫長」,研究並非一帆風順,也並非一定能有結果,更甚至結果也源自於意外,例如石墨烯是重複用膠帶剝離意外發現的產物,在當下他們也不知道膠帶上的碳層僅有一個原子的厚度。因此專家並非只有專業,他們也有著非凡毅力才有辦法成功。

累積資源

作品是最明顯的有形資產,你的程度與進步都是能一眼看出來的,展現實力差距就從作品開始!而在研究過程中,總會有相關的、有趣的、有價值的資料或想法出現,試著記錄下來,這些將成為你的第二資產,如果整理得當,將來會成為推動你創作的重要資源。

探索、創作與累積,這是個不斷循環的過程。

而在有形資產之外,還有些無形資產必須累積,例如人脈是個容易被忽略的資產。

人脈看不到、摸不到,但卻會在你需要的時候祝你一臂之力。

一個人走比較快,但走不遠;一群人走比較慢,但能走的更遠。研究的路上也是,有著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協助,才能在研究路上走得更遠。選題的方向建議、突破研究瓶頸、作品發布後的回饋…等,夥伴能提供絕對不只這些;相對的,你也能在其他人的研究路上提供一臂之力。比起夥伴提供的協助,你提供給夥伴的協助,才是你能獲得協助的原因。一個人沒有理由要無緣無故對你好,所以想收到協助的前提,前提是你也協助過他。

如果你想獲得生日禮物,那你得先送別人生日禮物。如果你獲得的資源,那你得先提供資源。

而研究路上不免會出現高牆,即使集結眾人合力也無法跨越的高牆,努力的攀爬、盡力的嘗試,卻也找不到突破口;先停下來吧,回頭望去,我們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?

我們看的每一束光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有機會見到如此的風景,別忘了,或許也有其他的巨人先行攀登過了,只是我們不曾注意過。這通常是我們在累積人脈中做的最少的一環,「直面你最近的巨人」身處在大學的環境中,其實我們周圍不乏各式領域的專家,他們其實已經爬的更高、看的看遠,而我們卻總是因為膽怯而不敢提問。如果決心踏上這條路,就要知道,沒有所謂的爛問題,只有不願探尋的懶人。

在大學裡,不乏能回答你問題的人,缺乏的是勇於提出問題的人。

而我們身處大學,還有得是機會可以犯錯,出了社會之後對錯誤的容忍可沒那麼多。因此,能在大學做到的,何必要在殘忍的社會中再做呢?

在研究的過程中遇到了問題,我們可以試著

  1. 簡化問題:問題的原始架構很大,但出問題的往往是一個小環節,想辦法找到問題最核心的部分。
  2. 記錄下嘗試的過程:或許問題不是沒辦法解,而僅僅是解的過程出錯了,學習如何記錄下過程也能幫助你更快找到問題。
  3. 描述問題:把問題清楚且完整的表達出來,讓對方知道問題在哪。

堅持這個過程,大學四年過去後再回頭檢視你的作品,你會因為自己的成長而感受到喜悅。記住,不進則退,其他人都在前進,而怠惰的留在高中程度不僅是退步,也是浪費。